以公益性为导向 安徽深化医改迈新步

时间:2025-10-09 来源: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:佚名

  9月29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”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安徽省深化医改的经验做法。

  围绕公益性出实招

 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邢程表示,该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,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。

  一方面,完善政策,更好保障公益性。落实政府办医责任,安徽省财政2025年统筹安排8.2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发展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、医学人才引育等,卫生健康投入较上年增长13.6%。创新设立编制周转池制度,动态调整全省事业单位空余编制,为公立医院盘活6万名存量编制资源,覆盖省、市、县200余家公立医院。“一院一策”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6000余名编制;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,全省600余人已纳入编制保障。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,2020年以来有升有降调整省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,调减检验检查类项目价格,调增手术、护理、治疗类等项目价格,更加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。

  另一方面,强化管理,更好践行公益性。安徽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将党支部建在科室上,特别加强临床科室党的建设,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,遴选分级诊疗、费用控制、住院患者体验等19个核心指标,评价公立医院功能定位、职责履行、运行管理等情况,并将结果与资金补助、评先评优等挂钩。搭建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、智能审核与穿透式信息化监管体系,自2023年以来持续开展合理检查、合理用药、合理治疗专项行动,聚焦30个关键环节和60个重点监测病种,不断规范诊疗行为。

  “作为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之一,芜湖突出示范带动作用。”芜湖市委书记宁波介绍,近3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9%左右;实施公立医院债务化解行动,市属8家公立医院近年来已化解长期债务超过10亿元,切实让医院减负、轻装上阵;自2022年以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572项,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9.3%提升至37.9%,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;创新薪酬核定方式,将工资总额与医疗服务量、成本控制、公益性指标挂钩,公立医院既能坚持公益属性,又能激发发展活力;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,将1000余名优秀编外医务人员和大学生村医纳入编制管理,形成了人才留得住、用得好的良好发展态势。

  多措并举强基层

  安徽省阜阳市市长胡明文介绍了该市抓基层、强基础,推动医疗资源、服务下沉,让群众就医路程更短、看病花钱更少、健康意识更强的经验举措。

  为了让群众就医路程更短,阜阳市通过建立城市医疗集团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,常态化推动人才、技术、服务、管理下沉。全市牵头医院今年共向基层派驻医务、管理人员近500名,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阜阳市还建立互联互通的医学影像、心电图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,由牵头医院出具诊断报告,实现区域内检查诊断同质化,今年以来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、心电图诊断等近60万次。

  为了让群众看病花钱更少,阜阳市实行基层日间病床和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,进一步扩大医保报销比例差距,将基层普通住院报销比例提升至90%,对适宜基层收治的病种实行同城同病同价,引导医疗资源和患者合理流动。2024年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同比增长6.2%,全市62%的患者选择在基层首诊,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。

  为了让群众健康意识更强,阜阳市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,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,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。比如,阜阳市界首市开展高血压、糖尿病慢性病患者一体化智能管理,为7500余名患者配置智能监测设备,提供健康播报、测量提醒、危急随访等服务累计近70万次,服务对象用药依从性显著提高,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;阜南县优化对肿瘤患者的协同管理服务,村级进行常态化访视,乡镇开展恢复期跟踪服务,县级提供专科诊疗服务,共同加强健康随访和医疗医保政策宣传,指导帮助620名患者就近就便及时治疗,有效提升大病患者健康服务质效。

  “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是人口大县,户籍人口137.7万人,外出务工人员超50万人,家中‘一老一小’最怕的就是生病。”寿县县委书记孙奇志介绍,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,该县“十四五”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50亿元,加强县、乡、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;针对转外就医较多的病种,加强临床重点专科、特色专科和薄弱专科建设,提高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防治能力;依托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,加强县域医共体内部资源整合;组建“两个专家库”,县级医院柔性引进92名县外专家,通过医联体、名医工作室“带徒弟”,提升县域内大病重病诊疗能力;乡镇卫生院发挥132名县内专家作用,负责首诊和转诊。

  安徽省立医院则通过医联体、对口帮扶、巡诊等方式,让资源下沉到市县。该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介绍,根据实际需求,医院与阜阳市的太和县、临泉县等人口大县的县医院建立了15个医联体专科协作联盟,专家定期开展业务指导,今年已开展了500多台示范手术、300多次带教查房。此外,医院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和巡回医疗工作,帮助基层医院提高服务水平。

  医疗服务更有温度

  让群众有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。安徽省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,以“患者视角”优化服务,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。全省三级公立医院均对接健康安徽服务平台,提供网站、电话、诊间等多种预约挂号渠道;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,围绕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建设专病中心,让高水平专家更高效服务百姓;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,影像检查互认项目达320项,临床检验互认达103项;在116个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心药房,并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,更好满足患者用药需求。

  针对本地疑难重症诊疗水平不强、患者外转率较高等问题,芜湖市统筹全市医疗资源,实体化建设运行会诊转诊中心;设立市级会诊转诊管理中心,全市16家公立医院实体化设立会诊转诊服务中心;市卫生健康委、市医保局联合组建专班集中办公,指挥调度全市会诊转诊工作;组建专家资源库,专家信息上传至市级会诊转诊平台,全市共享;在患者申请转外备案时,工作人员同步联系患者了解其就医需求,结合全市高峰学科、重点学科建设情况,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其在市域内就医;对市域内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重症,积极帮助患者对接上级医院,联系专家来芜会诊,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诊疗。

  “同时,市内双向转诊患者转诊后再住院时,医保报销‘门槛费’可减免。我们将转外就诊患者满意度、转诊精准率等指标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,充分调动全市公立医院参与会诊转诊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”宁波说。

  据统计,2024年,芜湖全市参保患者转外备案量较上年减少1.2万人次、同比下降17.6%;肿瘤等大病患者留在本地治疗人次增长15%,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个人费用支出降低50%以上,群众就医便利度与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得到双重提升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jw.ah.gov.cn/xwzx/mtjj/5799859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